汝慕文学 > 历史古言 > 清穿七阿哥日常 > 第58章

第58章 (1/6)


  毓庆宫。
  “爷, 富察家的海船于月前回来了,傅清大人清点了您需要的贸易之物,全在面前的木箱子里。”李钦让几个壮实的太监扛着木箱, 有条有理地摆在书房,不一会儿, 木箱占地极广,几乎没有了人的落脚之处。
  这些木头是专用防水的,历经几年的海上航行,沾染了咸湿的海腥气, 不是很好闻。但李钦他们面不改色的,甚至有些兴奋。
  前些年,还是端贝勒的太子殿下对洋文和西洋之物感兴趣, 组织了手下出海, 通过富察家的名义,已经派遣了好几遭了。
  乾隆大手一挥,任由儿子去,还让人给通商口岸的衙门带去口谕,不得妨碍富察家贸易的海船, 一路放行。
  清朝海禁的政策,是一步一步演变而来的。
  康熙晚年的时候, 发布南洋海禁令,严禁沿海百姓们出海贸易,违令者斩;雍正五年,皇帝考虑到海患和民怨沸腾等等不安定因素, 决心开放四口通商口岸,即粤、闽、江、浙,一直沿袭至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二十二年, 因为英国商人闹事,皇帝下令关闭三口通商口岸,只留广州一口通商,清朝开始了真正的“闭关锁国”[1]。
  乾隆执政早年,海禁政策并没有那么严厉,百姓有了官府放行,是可以出海贸易的。更别提朝中的官员大臣,有人私下里派遣海船,为赚些差价,准备把洋人的好东西放在京城售卖,乾隆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去。
  但,这些大臣不过是极少数而已。他们顺着既定的路线,最多交易一些香料、宝石等奢侈之物,更多的,也没有了。
  出海成本极高,且危险重重,没有偌大的实力撑着,终究是亏本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