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慕文学 > 历史古言 > 朕才不禅位[三国] > 19、兴办夜校

19、兴办夜校 (1/3)

  
   陈宫识人的方式和识势的方式一样简单粗暴,很在意主公自身的勇猛果敢,虽然用兵精巧、擅长决断,但比不上戏志才、郭嘉和荀彧这种超一流的谋士。
   刘协此时分身乏术,倒是不忙去见陈宫,只让荀攸带了调任陈宫为大理寺少卿的诏书过去。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大理寺少卿是大理寺卿的副职,也就是现代意义上最高法院的二把手。陈宫虽然并非王佐之才,但性情刚直,足智多谋,这个职位刚好合适。
   入夜后,陈宫在洛阳客栈等来了洛阳京兆尹荀攸。
   陈宫亦是当时名士,且与荀攸神交已久。
   荀攸带了美酒,两人执手侃侃而谈。谈及曹操和那句料事如神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荀攸却是不知其事。
   “这……难道那送信给我的神秘人,是令叔所派?”
   “那信头是否有抹不去的红头,颜色似朱非红,却又并非染料,上面有古怪形状文字。”
   “正是,不知是何所造,不知何所书。”
   “此乃圣上独创的雕版印刷之术,文字亦是圣上所创的计数手段,名曰阿拉伯数字。”荀彧解释:“那送信之人,应该是圣上成立的反董组织成员布衣卫。”
   见陈宫满脸不解,荀攸将怀中诏书拿出,“皇上诏书中必有答案,攸今晚便是奉圣上之命,将诏书带给兄。”
   两人将诏书打开,见是大理寺少卿的任命书。从县令到大理少卿,可以说得上是连跳三级了,自此成为朝廷中央一名手握实权的大官,荀攸大喜:“恭喜公台兄。”
   “这诏书上的笔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陈宫的眉头却一直没有松开:“诏书的日期,恰与我弃官而去的日子相差不远。”
   仿佛知道他会弃官、会来到洛阳,这诏书将弃官这件事情化为了接密旨进京,也合理化的解释了离开中牟的理由。
   荀攸也是感慨了一番:“圣上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果然非常人之所能。”
   “我观洛阳百姓,对皇上赞不绝口,古有甘罗十二拜相,没想到皇上年方十二,已有杀董魄力。”
   “陛下布下天罗地 网,说来惭愧,诛董大事,吾等皆不知情,均是圣上一手布局。”荀攸对皇上的崇敬丝毫不亚于朴实的洛阳百姓:“公台兄不必怀疑,圣上乃百年一遇的明君。”
   陈宫仍有疑虑,但人生最乐之事莫过于追随名主。天子圣明,乃是天下之福。便压下心中烦绪,心想不管如何都要助皇上铲除叛乱,匡扶朝纲。
   他第二天便着一身布衣,走马上任大理寺少卿。原来的大理寺卿和大理寺少卿因勾结董卓乱党被布衣卫抄了家,正被锁在大狱里。
   不过刘协已给官员们吃过了定心丸,早早下发了下狱和留职查看的名单,其他人皆既往不咎。因此即使已经免职一部分人,一把手二把手都缺位,大理寺的大大小小的官吏还是在分管大理寺的各项事务的五名大理寺丞领导下,有条不紊的做着自己的事情,陈宫上任得很是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