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慕文学 > 历史古言 > 我在东宫写小说 > 27、长安街头

27、长安街头(1/4)

      “京城的戏班我几乎都认识,你想叫三生柳给你唱我都能找来。此卷实在是太适合改做戏曲,将来必定成名篇!”惠敏郡主十分激动,连向来淡然的语气都快而密起来。
      然而戏文……还真的触及到周承弋的知识盲区了。
      众所周知,剧本和小说是有壁的,更别说戏文剧本了。
      周承弋曾改写过电影剧本,对他来说难点不在于分镜,而在于唱词。戏曲之所以叫戏曲便是用来唱的,还不是一般的唱,什么腔调的词都有自家的规矩,尤为讲究对偶押韵,同乐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盗梦卷要改戏文,那基本就等于重写,所有的台词都要进行修改。
      周承弋一想到就觉得秃头噩梦要卷土重来了。
      他赶紧摸了摸自己的发际线压惊,“戏文我确实写不来,不过你可以找对此擅长者试试。”
      惠敏郡主颇为失望的摇了摇头,“除了你,大抵是没人能写出这样的意境的。”
      老一辈的戏曲作家大多都有傲气,改稿时喜欢插入自己的东西,给喜欢的角色增加出场,丑化不喜欢的角色,更甚者张冠李戴——也就是现代所泛指的夹带私货。
      毕竟每个人都有偏好,不可能尽数相同。
      固然有改得好的作品,然扭曲原著意思的作品却更多。
      不过任何东西都是有所受众的,只是惠敏郡主不在其中。她一个标准原著党,很讨厌这种事情,因此对于改编他人作品的戏,她会选择观望。
      而新起之秀思维不曾固化者笔力上又多有不足,便是照猫画虎也很难企及原著所处的高度。
      因此,惠敏郡主只能作罢,有些恹恹。
      这种情绪感染到了周承弋,他沉思片刻后道,“其实……不必非改成戏曲也是可以在台上演绎的。”
      周承弋说的便是话剧。
      话剧也是戏剧的一种,有别于戏曲和舞台剧的一点便是,它的叙述手段是无伴奏的对话和独白,减少音乐之后,观众自然会更多的关注演员本身,因此对于演技及台词功底十分考究。
      周承弋不合时宜的想到了陆光复,那能将人耳朵震麻的嗓音,当得声若洪钟四个字,在这个没有话筒的年代,非常适合做话剧演员。
      周承弋简单解释了一下话剧,惠敏郡主对这种新鲜剧种很感兴趣,当即便起身道,“事不宜迟,这便去戏班寻些演员来,过几日我府中修缮好,正好可以用来排戏。”
      惠敏郡主在淳庄太后跟前长大,本是没有郡主府的,但如今淳庄太后已故,她一介早便及笄的孤女住在后宫终归不合适,陛下感念她侍疾多年从未懈怠,特赐一座府邸,按照的是公主规格。
      只待规整好便搬出宫去,到时候她想做什么都可以,不必像在宫中那样有所顾忌。
      惠敏郡主一想到此便有些迫不及待。
      “未曾想郡主还是个急性子。”周承弋哭笑不得,“人选郡主掌眼便是,我快些将剧本写出来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