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慕文学 > 历史古言 > 我在东宫写小说 > 57、拼音

57、拼音(1/4)

      扫盲教育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尤其是基层。即便是在周承弋所处的那个时代,扫盲处也直到千禧年之后才撤销,由此就可见任务有多么繁重。
      虽然户部登记册上仅有一亿人在籍, 但交通的匮乏令这一亿人之间的阻隔比十四亿人都要大, 而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跟不上的社会结构,也注定了读书的艰难和阶级固化。
      周承弋不用想也知道推广扫盲教育的困难。
      区区标点符号就足够让大半读着圣贤书的儒生以唇舌为箭、秉笔为刀,实行口诛笔伐之势, 企图将火苗掐灭,更别说扫盲教育这等能让学阀的垄断体系直接崩溃的政策。
      不过这些不是周承弋该考虑的, 他从来只负责提出,偶尔会参与到解决过程中, 至于困难压力这些,留待给他便宜爹就好。
      反正他相信皇帝必然能看到这项政策困难背后的巨大好处。
      周承弋将后果抛诸脑后,开始思考合适的手段。
      提到扫盲,周承弋首先想到的是读和写,读对应拼音,写对应简体字。
      后者还好,从秦汉到如今, 由大小篆转为隶书又转为楷书,其实每一种字体的诞生都是一种简化过程,化繁为简是为了更方便的书写和使用, 并不会受到太大的阻碍。
      至于拼音,字典是自古有之的,注音也是自古有之, 周承弋同样不担心提出重新研究更方便快捷有用的注音会被驳回,他担心的是由拉丁字母演化的拼音,会不会在古代水土不服。
      这种问题空想无用, 还是得找人试验才行,而皇宫中不就有个南书房这个试验田吗!
      周承弋连夜默出拼音表,顺便弄了几篇注音的文章片段,大多是他《狐梦》的底稿,天一亮就拿上,顶着黑眼圈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往南书房赶。
      倒也是巧,今日南书房搞了个“师生联欢”,欢迎刚刚参加完考试并当场开出成绩,却已经提前到岗上任近二十日的班主任杜冰箬和科任老师骆异。
      ——说起这事还是因为周承弋后面被迫监国,忙的实在抽不出空来,索性施压吏部,搞了个实习,把这两人先放了进来填岗顶了他的空缺再说。
      吏部尚书为人死板,手底下的人也大多思维固化,还一直推说不合规制,周承弋反手就甩出还在南书房试行的教师考评制度,露出一个友好的笑容,“我觉得这好像放在你们六部也很适合呢。”
      翌日,杜冰箬和骆异就来南书房报道了。
      正是因为这场“欢迎会”,南书房教书的夫子几乎都在,不仅欧罗耶在其中,也沈太师也在其中。
      在朝堂之上的时候还没什么感觉,现在都恢复各自的身份之后,周承弋看着这个年过五十的老人莫名有些尴尬,其实赵光复等人看到周承弋也有些尴尬。
      太子平日里平易近人,虽然总有争吵,但从不见真正红过脸,他们也习以为常的将太子当同僚对待,也直到震撼朝野上下的“赈灾贪污”案,太子的凌厉手段才叫他们恍然意识到,储君亦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