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慕文学 > 历史古言 > 小阁老(三戒大师) > 第一百七十三章 皇帝、元辅和科道

第一百七十三章 皇帝、元辅和科道(1/5)



    哪怕在大明朝生活了一年多,来京师也有好几个月了,赵昊依然距离大明的顶层过于遥远。
  当没有史料支撑时,他自然无从去探究,隆庆二年的殿试,到底发生了什么变故。
  何况,那也不是他该操心的事情。
  但他能推测出,考生成绩大面积起落,肯定不是因为文章质量引起的。
  因为会试阅卷时,每一份中式的卷子,都经过了同考官、主考官,三五七遍的审阅斟酌。能被中选的文字水平都没问题,而且排名也基本合理。
  前面说过,中式举子们基本上对国政一窍不通,写出来的殿试文章也大都是鹦鹉学舌,阅卷官们基本上还是以文字水平来评判高下的。
  加之殿试的阅卷只有两天。所以读卷官们既没能耐、也没必要,去改动会试排定的名次。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当是文字之外的因素所导致。
  又因为涉及变动的人数实在太多,故而也不可能是有人走关系、通关节所致……要是能有这么多举子,能走通国家抡才大典的关系,那大明朝亡国也就在旦夕了。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便是策论的观点了!
  通常为了保险起见,中式举子们都会采取官场上流行的观点,来作为对策的核心。
  因为他们还没踏入政坛,所以阅卷大佬们不会笑话他们人云亦云。
  反而贸然出奇会给大佬们,留下不够稳重、哗众取宠的不良印象,所以策论卷中的观点,大部分都是大路货的陈词滥调。
  如果是录取者突发奇想,希望通过对殿试策论的褒贬,来传递某些与大环境相左的观点,那就说得通了……
  ~~
  大胆猜想之后,就是小心的求证了。